2011年清华大学MBA中英文入学面试实况解说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综合报道    作者:zhangxin    责任编辑:zhangxin    03/01/2017

2016

  2011年清华大学mba面试(中英文入学)实况如下:

  1.中文面试

  (1)个人面试(15分钟)

  秘书将材料包括短文和资格审查材料递给老师,考生门外等候2~3分钟。

  个人简述(2~3分钟)。

  老师提问(10~12分钟)。问题:一种是围绕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另一种是对管理和一些问题的理解,如“你认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比较好?”

  (2)小组面试(36分钟)

  秘书宣读面试规则。

  考生抽签后就座,并将自己的名牌放在桌面上(A1、A2、A3、A4;B1、B2、B3、B4)。

  题目是反扣在桌上,这时可以打开题目,每个人不准交流,独立思考5分钟。

  每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得反驳他人的观点,按照A1、B1、A2、B2、A3、B3、A4、B4的顺序,每人阐述1.5分钟(共12分钟)。

  自由辩论,可以一方连续发言,每个人每次发言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每个人总共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8个人共24分钟后或者没有人发言的时间超过2分钟后,考试结束。

  2004年面试部分题目: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读史与读经。

  2.英文面试

  中文面试结束后,另行安排时间进行英文面试,考生可根据时间段自己寻找面试搭档,两人一组。

  抽签决定面试讨论问题,给几分钟准备。先由老师对个人提问,问题较简单。

  二人针对抽签决定的话题进行情景对话。内容众多且涉及面广泛,通常涉及社会热点、对某事的观点及生活态度等内容,时间为3分钟。

  据这几年面试规则经常发生突变,我们不但要从往年面试的内容上学习,更要借鉴以往考生是如何对面试做准备的。下面就是清华大学一位同学在准备面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在清华mba2003级学长组织的面试咨询会后,我们一行从热闹的经管咖啡厅转战清华大学东门外一家茶餐厅。在那里,我们以4人一组分为两组,各持不同的观点进行了两场案例讨论的模拟,在热烈的讨论中得出下面这份经验手稿。

  目前,我们只能从11月在职同学的面试情况中大致猜测这次团队面试的新形式。除此之外,没有人有更多的具体线索。

  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团队面试,一个关键点就是:我们必须掌握游戏规则。这个规则绝非复试流程通知出台后的字面规则,而是要充分了解清华大学究竟要通过这个团队面试考查我们的什么素质,我们希望在团队面试中表现出自己怎样的优势,并使得考官因此而毫不犹豫地录取我们。

  首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团队面试肯定需要考查团队里各个成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分工和协调能力,个人只有在“团队”的基础上才有机会出彩!

  其次,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职业意识和商务意识、学习能力、分析解难能力等,也是新形式团队面试考查的重点。

  我们选择MBA,是为了将来从事商业工作,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因此我们认为,所谓的辩论只是表象,商务会谈才是实质。套用我们一位参加辩论赛经验丰富的同学的话来说就是:辩论赛是为了胜出,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常常要绕开问题的核心和漏洞;而清华团队的面试讨论,是为了分析问题、明晰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无论具体面试流程的细节如何变化万千,只有我们掌握了规则的实质,我们才真正掌握了面试的主动权!同时,由于这是一个随机抽取人员的团队面试,所以,只要越多的人了解这个规则,愿意按照这个规则的实质性部分去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数十分钟的团队面试中取得整个团队的成功 —— 从而个人也才能获得成功!下面是从我们模拟操练中一致得出的对“操作流程”和“角色设定”的认识。

[FS:PAGE]  在团队面试正式开始前,8个人会有一段时间可以在场外交流(至少能够保证有7个人是可以在团队面试开始前碰面的 —— 此时会有1个人在场内进行个人面试)。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将一些基本规则传递给大家,规则如下所述。

  建议大家进行简单自我介绍。着重点:职务,公司及规模,所在行业,工作年限,特长与性格。要突出自己的这些资源能够为团队做什么贡献,自己能够承担怎样的角色。

  按照8个人进入考场后才抽签决定所持观点和发言顺序来说,我们在入场前必须明确这样一个分工 —— 确定角色,但不确定人选。也就是说,大家必须达成一个基本共识:无论拿到什么题目,也无论安排到什么位置,两个小组中的1、2、3、4号角色大致应该承担一个怎样的基本职责。

  入场前最后强调和明确一点:我们是8个人的工作团队,必须形成8个人的默契!可以理解为:8个人来自同一公司不同的部门,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带着自己的观点来共同商讨一个需要得出一致意见的会议。总之,8个人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坐到一起,而绝非为了争论和辩论。

  关于自由讨论,我们原来有一个来自大专辩论赛的误解:认为双方必须轮流发言。实际上,我们通过实战得出这样的考虑:既然团队面试是一个模拟商务会议,那么自由讨论似乎并不会对此做太严格的限制。所以,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本组成员提出一个鲜明、有力的观点时,另一个组员及时跟进,表示赞同和进一步补充 —— 这种呼应的效果非常有力!立刻就把另一个小组置于紧张、危险的境地了。

  当然我们要切记:这是商务会议!所以这种呼应有两句就够了,绝对不要咄咄逼人。我们绝对不是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我们是要在和风细雨的讨论中,逐渐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同时,对对方小组积极的观点要予以肯定。我们需要的不是观点的对抗,而是说服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