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校友、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齐聚南开园,共同迎来南开大学MBA第四届校友发展论坛。回顾过去一年,商学院在百年商科的积淀中不断创新前行,校友们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南开人的时代答卷。借此机会,我代表南开大学商学院和MBA校友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学院发展、校友会发展的校友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组织本次论坛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的校友、同事和同学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南开商科秉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和“商以富国”的理念,以培养服务中国影响世界的管理精英、创造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的管理新知为使命,已逐步成为中国商科人才的培养重镇,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高地,服务经济社会的高端智库平台,“中国情景、中国理论、国际表达”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南开工商管理学科获评A+,与清华北大人大同属国内顶尖学科。2024年南开大学“经济与商学”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行列。《南开管理评论》影响因子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工商管理学术刊物第一名,获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权威期刊 。AMBA、AACSB双认证持续彰显国际影响力。
2024年,南开大学EMBA项目聚势新生,南开大学MBA教育面向未来持续深化改革。南开大学MBA顶点课程(第一季)中国海油完美落幕,第二季“新天钢转型与管理创新”正式启动,打造出了一个破除专业壁垒、与企业实践高度融合的高端综合课程体系;MBA“同舟计划”活动第二季在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启,并登上了天津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海外研学课程从英国剑桥大学、爱尔兰管理学院走到了法国里昂商学院,遍访世界顶尖学府,探索管理实践与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MBA“励商”学生导师团正式成立,整合学院自身学生体系的力量,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学术交流,培养领导力与合作精神。我曾在《南开管理评论》的主编寄语中提出“以学术创造力构建管理新世界”的观点,而南开MBA教育也正在以问题意识为起点、以管理实践为土壤、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社会责任为归宿,推动管理学科从“知识适应”向“知识引领”跃迁,构建着“管理新世界”。
学院MBA项目自1991年创办到今已走过了34载春秋,培养了9000余名毕业生。校友是母校历史的见证者、创造者,也是母校发展最重要的支持者、建设者。学院关注校友的成长与进步,不断促进校友工作与学院各项工作的有机对接与深度融合,为校友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MBA校友会推出了终身学习“公能课堂”计划、“智行融通”优秀校友企业参访活动计划、“公能雅局”系列活动、商学智慧沙龙、返校活动等一系列校友活动,在昨日校友会理事会议中审议通过的MBA校友互助联络平台“校友云聚”计划的最新进展以及创新推出的“外地校友联络计划”和“校友海外研学计划”两个全新的校友计划也即将在本次论坛中向大家正式推出。第二届MBA校友理事会持续健全工作体系,推进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在服务校友成长、助力母校发展、深化内外联络、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校友和社会的赞誉。学院将以“情”为纽带,以“同”为根基,推动校友与母校的双向赋能,共生共荣。
在AI影响日益上升的今天,知识的基本性质是否在发生变化?大学是否需要以全新的目标和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虽然信息化手段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容易,一些图形化技术还能把复杂的时空关系展现为更生动、更清楚的图形和视频资料,方便了人们的理解,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仍然不是人脑能够随便取予的物品。即使一些简单的知识,由于包含有默会成分,还是不能让人简单地习得。而管理理论知识的内核中都包含有高深知识,更是需要学习者付出大量心血,努力消化、吸收其精髓,才能达到自如运用的目的。早在50多年以前,一些教育学家就提出“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这种观点在教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认同。高深学问包括已经被证成的知识和正在被探索的“知识”,理解它们需要很好的理论基础,有时还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AI技术并没有使高深学问的传授与学习变得容易多少,而为了掌握AI及其所影响的其它技术领域的变革,人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学习更多的高深学问。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教育学家倡导的目标,这种目标并没有受到AI技术的影响。商科教育界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比让学生累积知识更重要,可能是错误理解了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其实,人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为能否对流传广泛的信息、观点乃至一些貌似成立的学说辨识真伪,这就需要掌握相关理论和背景知识。而人们拥有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他们能否从多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方法。人对知识的记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的记忆提供了许多辅助手段,但只有知识要点被熟记于心,辅助记忆手段才能发挥作用。人们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调用,还不能像计算机中的CPU和存储器之间交换数据那样快速进行。博学强记仍然是积极奋进的学子们追求的目标,他们通过理解和记忆来学习知识,再以联想、综合和理性推理的方式灵活运用知识。他们的能力离不开用累积知识搭建的基础。不以任何知识为基础的思考,只能是胡思乱想;不以一些高深学问为知识基础进行思考,只能形成肤浅的见解,这样的“思想”“见解”在工商管理界并不少见。
近一个世纪以前,怀特海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提出“教育应该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力量、知识的美丽以及知识的结构,同时拥有足够的知识来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美好追求,仍然可以作为管理教育改革的未来图景,引导人们积极迎接AI技术带来的变革。在探讨管理教育改革问题时,人们首先要认真观察和思考AI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学科等各领域的交互影响,对工商管理知识体系的演化有清醒的认识。换言之,管理教育工作者自己要知道知识体系蕴含的力量。在理清AI与人文、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后,再来考虑工商管理学科合理的知识结构。人文学科不可能脱离开科学技术而独立发展,人文知识也在为包括科技界在内的各界人士提供着辨识真伪、独立思考的思想工具。合理的知识结构将为广泛的管理实践提供必要的基础,扩大知识的源泉,逐步更新知识体系的内容,创造出更为深刻、更有魅力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应当是彰显知识发展之美的管理教育改革方向。
德鲁克曾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亲手创造它。”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恰是对南开人“知中国,服务中国”使命的最佳注解。我们深知,商业世界的浪潮从不眷恋旁观者,唯有躬身入局、以行证道,才能在变革中定义未来。过去,我们以“公能”精神扎根中国实践;今天,面对数智时代的激荡,我们更要以“创造者”的姿态破局。这是南开商科百年传承的底气,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愿我们不再追问风向,而是成为风本身;不只憧憬未来,而是让未来从此刻生长!
谢谢大家!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