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Foster教授是一名应用微观经济学家,对发展、健康、人口和环境领域感兴趣。他曾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和《经济研究评论》等顶级经济学期刊上发表文章。他目前担任《发展经济学期刊》主编,曾任人口中心协会前财务主管、《世界银行经济评论》前主编、布朗大学经济系前系主任、发展研究与经济分析局前局长。
Andrew Foster教授在这次讲座中重新探讨了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该研究将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和农业设备的规模经济引入模型,解释了农场生产率和农场规模之间的U型关系。该研究基于印度的农场基础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生产率与农场规模之间的U型关系在控制土地质量等因素的条件下仍然显著,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成本和农用机械使用的规模经济效应。校准模型分析和反事实推论进一步得出,在当前的劳动交易成本与设备使用情况下最优的农场规模远大于现存的农场规模,由此可见当前印度的农场数量过多,劳动力利用率也是次优的。Foster教授认为,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小型农场很可能是未来低收入国家生产的主导力量;如果可以通过归并、并购等方式减少小型农场数量、增加农场生产规模,农业总产量和人均收入将增加。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Jaimie Lien助理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刘守英教授认为Andrew Foster教授的研究在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上都很可靠,他使用了非常好的对称抽样土地持有规模数据,并在估算技术能力时选择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设定,很好地反映了研究问题。刘教授认为,对过剩农民数量与农业土地错配导致收入损失进行的结构估计研究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他进一步指出,在探讨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力的U型关系时,还可以考虑土地转租体系和土地租金带来的影响;其次,在涉及农场的最优规模问题时,效率和公平对发展中国家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公平的视角出发,在某些低收入地区,土地持有可能是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的唯一替代品,因此尽管与合并型大规模农场相比生产效率不高,但是小规模农场可能是兼顾公平的表现。
Jaimie Lien助理教授指出,Andrew教授验证并解释的农场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U型关系是农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中持续存在的一个难题。Andrew教授使用了非常合适的印度农场数据集。不过,如果可以介绍一下印度的制度与文化背景将更加有助于大家理解实证结果。在实际情况中,规模较小的农场决策可能有其他的潜在目标,并不完全受利润驱动,小农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协作以模仿大农场行为、是否有农业机械合作社等制度安排,这些都会影响对农场企业的研究。此外,也需要考虑农村劳动力市场和机器市场的实际发展水平。如果将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生产效率问题,最优农场规模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同。
在本次讲座中,发展经济学领域专家Andrew Foster教授聚焦“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经营规模”这一发展经济学的重大主题,使用印度农场的相关数据探讨U型关系的成因、最优农场规模等问题,在系统深入地剖析问题的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听众得出结论,令参会者受益匪浅。两位特邀点评人刘守英教授和Jaimie Lien助理教授则在总结这一前沿研究的内容与贡献之后,分别给出可进一步澄清与改进的研究点及相关思路,为参会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层面与维度。与会嘉宾与参会人也在“问题与回答”环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严谨的最新研究、精准的同行点评、多维的参会互动,很好地为参加本次讲座的全部人员提供了彼此学习与共同受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