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快,众行远——第四期 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Elim    07/07/2017

2844


“读”行快,众行远——第四期
《大国大城》



2017.7.7luming——XL1.jpg

书名:《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作者:陆铭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国大城》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并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之一。


1499415664349105.jpg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解答了以上五个问题。

      “为了公共利益”是作者陆铭教授研究和思考的座右铭。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从公众利益出发,以理性且建设性的态度推动社会变革。在长期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中,他发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城乡发展存在着许多误解,如果不纠正不但会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进步,而且将影响中国的竞争优势。


      所以作者以帮助和贡献力量的心,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研究发现,期待改变人们的一些想法,从而使中国在转型中避免前人的错误,有更好的规划和发展。为了让读者在理解中国城市问题的时候有更宏观的视角,作者先从世界的其他地方谈起。


上篇:大国之难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作者首先为读者介绍欧洲正在经历的考验。欧洲发展的理想蓝图是先在贸易上一体化,然后统一货币,进而走向统一的政治。然而市场分割和欧元区成员国各自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推动了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所以欧洲正在经历:当欧元区国家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时,统一货币的麻烦在债务危机中尽显无遗。


      既然统一如此艰难,那为什么人们还要竭力统一呢?作者对此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大国梦迷人的原因:大国有可能借助规模经济而发展“战略性产业”;很多小的技术创新能在大规模市场上生存;规模经济有利于公共品(如卫星导航系统)的提供;大国规模经济有助于现代服务业(金融、医疗、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就此,作者提出中国越来越需要大国的经济规模和统一的大市场,同时也讲述了目前中国存在的分割问题,即商品市场的分割,和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分割。另外作者也指出当中国的劳动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增长放缓后,城乡间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将会对国家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此,城市化的重要性显现出来。


  在聚集中走向平衡

      中国出现了人口过度向少数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聚集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政府管制,人口会向少数地区一直集聚下去?人口的集聚会导致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作者知道很多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作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告诉读者,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聚集是中国发展中的必然。和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南非相比,中国目前的人口集聚程度是低的。想要区域间平衡发展得好,作者提出,第一,要劳动力自由流动,第二,不通过行政配置去追求区域间平衡发展。对此作者详细说明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如何推动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平衡”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均匀分布”,而是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要素回报均等化。



2017.7.7luming——XL3.jpg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作者提出,如果把“区域发展的平衡”理解为人口和经济资源的均匀分布,并且通过行政干预来实现这个目标,那么国家的统一、经济效率的提高、区域间的平衡发展,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资源的均匀分布会降低效率。作者把这种内在的冲突称为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而要破解这个“不可能三角”,就必须改变对“平衡”的定义,将“经济资源和人口均匀分布的平衡”,转变为“人均GDP、人均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平衡”。而作者认为,后者是可以在人口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并不需要采取行政控制的手段对来约束人口流动。


下篇:大国之解


  大城市不死

      城市规模扩张有其好处。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多样性,而只有城市能提供这样的多样性,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交流的便利也是大量企业和人口集聚城市的原因。城市发展的好处最重要的来源是“人力资本外部性”,即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自己的收入提高,还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产生和传播,使别人也得到提高。并且这个“人力资本外部性”适用于高、低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是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部分。


      书中,作者对比了两种城市规划对人们生活、城市交通的不同影响。一个是高密度、马路多而窄的模式,另一个规划模式则是低密度、马路少而宽。前者因为密度高、人流量大、马路便于行走而容易发展沿街商业,从而使居民生活半径小、便利,更是减少城市的通勤压力。而后者使得服务业呈点状分布,带来人们生活不便、交通压力大等问题。作者指出中国的城市建设更多是属于后者。通过书中的比较,读者可以发现前者也许是中国城市建设更好的借鉴。


      有人提出应该“以业控人”,在城市里要“淘汰落后产能”,甚至有些城市采取切实措施清理低端产业。对此作者进行了反驳。作者认为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个城市是互补的,高技能者在生产和生活中带动了城市对低技能者的需求,同时,低技能者支撑了城市人口的较大比重。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城市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了解了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再来看看中国城市的演变,就会知道,中国城市发展不是特殊的,而是世界普遍规律的又一个例证。作者指出经济政策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国家不应该把城市人口作为政府政策调控的指标,而是应该把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从而使人口成为一个城市未来制定公共政策的预测目标。


      作者以国家总人口和国家最大城市的城市人口这两个数据做为横轴和纵轴,制作142个国家的坐标图。然后结合“齐夫法则”,评测中国的大型城市发展状况,目前是已经过大?还是会继续增长。如果中国将来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那么中国一定会产生世界级的城市和都市圈。对此作者分别分析了两个城市的情况并加以论证,一个是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和都市圈的东京,一个是中国的巨型城市上海。用历史的眼光来说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继续增长是阻挡不了的趋势。


  向“城市病”宣战

      作者在讲述了城市发展的好处和必然趋势之后,也客观承认了城市所存在的“城市病”,其主要体现在拥挤、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作者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避免,并在书中提出了“城市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关于城市拥挤,作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大城市的通勤状况得出一个较为积极的结论:人口多或者人口密度大不一定会出现严重的拥堵问题,建设地铁、减少开车等方法也可以保证交通畅通。关于城市污染,作者在书中指出,随着服务业取代了污染较重的制造业,大城市的环境也会改善。而当汽车尾气成为主要污染排放源的时候,汽车技术的改进、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会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关于城市犯罪,陆铭教授认为,犯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治理,不必被城市人口决定。


2017.7.7luming——XL4.jpg


结语


      有人说作者的道理太过于理想,而作者则将理想看为参照系,其意义在于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一个理想的发展战略是找到某种机制,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中国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在于,人们对大国发展要达到的目标缺乏共识,关注的局部和短期利益损害了全局和长期的利益。


      所以作者在本书中先讲大国、后讲大城,引导读者认识大国大城的全局和长期发展。以一颗热爱中国、盼望中国更好发展的心,向读者讲解、分析中国发展受损的局面、问题和解决之道。


“越是将历史拉长了看,我越是相信,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

      是的,每个国家、每个个体都有其特点和不同的背景,但是都不会脱离普遍规律。一些因素或许使得开花提早或延迟,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普遍规律的作为。作者所努力的是一边告诉人们自己窥见的这个规律,一边耐心等候。


      如作者所言:让这个愿望,“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回顾:

“读”行快,众行远——第期《火枪与帐薄》

“读”行快,众行远——第二期《“错误”的行为》

“读”行快,众行远——第三期《政策制定的艺术》


1502680895805303.png


本文由中国MBA教育网原创、原编,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