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 作者:Dr. Henry Cloud,Dr. John Townsen 责任编辑:Elim 05/31/2017
继续读书:《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
——让你学会如何运用智慧谈判来处理人际关系。
界线对谈的要素
一、设身处地与对方同在
二、“你”与“我”要明确
三、澄清问题
四、恩典与真理要兼顾
五、不要离题
六、使用“当你做了A,我觉得B”的公式
七、肯定与认可
八、为你做错的那一部分道歉
九、避免使用“应该”、“必须”的字眼
“应该”、“必须”这个字眼让人觉得像是“上”对“下”,是种论断。
“应该”、“必须”不是一个坏字眼,但这两个字却也可以成为一种羞辱或控制人的工具。
假如你所指的是过去,说“你当初应该”(You should have),这并没有给对方留什么余地。如果你所指的是未来,这“必须”的影射,听起来也像是命令,对方会觉得他没有其他的选择。“你应该做这个。”或“你应该选择去……”会让他觉得他“一定要”(has to )怎么做才行。而一般人都有“不自由,毋宁死”的心态,会为争取自由奋斗到底的。相较其他的说法,这种词汇或语气比较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抗拒。
我们在这里绝不是故意要吹毛求疵或鸡蛋里挑骨头。我们当然希望大家都能没有愧疚感地去听或说,而不至于“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如果使用“应该”这个字眼会让人误解,务必小心谨慎。省察是否有命令人的意味,是否变成控制他或让他为其所作所为感到愧疚的工具;还是,是用以帮助他,让他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
健全的人际关系里,彼此之间若没有什么问题,使用“应该”的字眼无妨。说单纯,每件事都很单纯,但事情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
怎样说才好?对比一下:
不太好:“你应该先打电话给我的,让我知道你会迟到!现在,我整个晚上都被你破坏掉了,本来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些其他事情的,却浪费了大好时光在这里白等了你一场!”
好一些:“当你知道你会迟到时,若是能先打个电话来告知,将会帮我一个大忙。下一次同样的情形再发生时,请一定事先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好好利用这段宝贵的时光。”
健全的关系必须能够维护对方的尊严、选择权、自由与平等权。找人正视问题时,要能让对方感受得到你的关切,觉得是在接受协助,而不是被人抓到把柄,或受到了控制。使用“应该”、“必须”这种字眼务必小心谨慎,确定不会让对方误解才使用。假如它让人听起来会有处罚、责难,或控制的意味,请改用其他的词汇。
十、成为一个改变的推动者
我们可以把人与人之间面对冲突或正视问题的方式分为三类。
第一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
第二类: “一笔勾销,重新开始” 的方式。
第三类:“救赎精神”的方式。
与救赎我们的精神相称。那位找人正视问题的人会以真诚、想要帮助对方的心态来商谈,成为对方的盟友,成为一个改变状况的推动者。他将扮演那位竭尽心力要帮助对方的角色。
千万不要有“我可以比你做得更好”的姿态。我是不喜欢你做的事情,但我也许做过同样的事(或类似,或更糟更伤人的事)。这是表现出谦卑的最好方式,因为我们所顺服的是爱,而不是我们一般人所倾向的扯平或报复心。彼此能成为“改变的推动者”是面对冲突最好的方法,是一种充满了爱的方式。
十一、要具体明确
要避免广泛与概括一切的抱怨,向对方具体明确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样你将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答。
十二、区分“宽恕”与“信任”的不同
过去、现在,与未来
“宽恕”(forgiveness)一定与过去有关。宽恕就是不再怪罪对方,不再追究,不再记恨了。
“重新和好”(reconciliation)则与现在有关。这是在对方道歉与接受你原谅时发生的。重新和好,需要双方才行。
“信任”(trust)必定和未来有关。在你能够信任对方之前,他必须先身体力行,以行动来显示出他是值得让你信赖的。
“宽恕”与“信任”完全是两码事。要能区别什么是过去,什么是未来。
有些情形,你可能会原谅某人,去跟他重新和好,却不想在未来与他有亲密的关系。宽恕与和好并不支配未来的架构,只是将过去的一笔勾销。宽恕与和好是必备条件,因为它们由我们所决定。未来的关系所牵涉的却比较多。
能够区分宽恕与信任有许多的好处
你可以避免对方说你的无法再次敞开心胸或伸出双臂是“对我仍耿耿于怀”。因为你现在能够有个新的开始、新的计划、新的期望,将可以在“过去”以及可能充满憧憬的美好“未来”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分界线来。让你们之间的关系能有个崭新的机会向前走。可以与对方有新的计划、新的人生,让他觉得过往已被洗净更新了,你们之间的过去不会被用来使他愧疚或伤害他。使对方被你宽恕而安心。不会老觉得被谴责,内心也将得到释放,觉得自由。使你不再被心中的痛苦或想去惩罚对方的感觉所压迫,而能把你的心思专注在你们的未来上。
欢迎集结加入队伍,我们一起读书
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呦~
来源:《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
作者:Dr. Henry Cloud,Dr. John Townsend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作为读书笔记摘抄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