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十五

来源:《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    作者:Dr. Henry Cloud,Dr. John Townsen    责任编辑:Elim    06/21/2017

2864


《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

——让你学会如何运用智慧谈判来处理人际关系。

一起来看看如何与处在年幼成长中,或已经成年的子女界限对谈吧~








第五部

如何与周遭的人进行界线对谈


一跟你约会的对象

二 跟你的配偶




三 跟你的年幼儿女


小孩与界线


假如你身为父母,你已从上帝那里得到属天的礼物了:“儿女是上帝所赐的产业。”随着礼物来的是责任:从小孩诞生,到他长大成人离开家为止,你都必须帮助他发展出健全、成熟的性格。


我们将“性格”定义为:应付人生种种需要的能力总和。生活中有种种不同的需要,从如何去获得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到如何懂得自制,及如何培养信仰的生命,当父母的人都必须花费心血去帮助小孩发展出他们所需要的那些技巧与能力。


界线对谈是教养年幼的小孩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小孩学习人生规范主要的方式之一,比如:对与错,顺从权威,控制冲动,学习在事务上专心一致,或是为了完成未来目标而延迟其满足感等都是。


小孩需要有健全的规范可以遵循,而拥有健全界线的父母则可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要。来改正孩子的过失。有时对谈后,还必须对小孩的行为设限,或让小孩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负责。

 

界线对谈之所以对小孩很有益处的原因是:它们终将内化(internalized)。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情绪与认知上接收。内化的过程成功后,父母对子女所下的功夫便成为小孩的一部分。原本是外来的,现在转为内在。一段时间后,孩子便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更正,和那种需要别人时常在一旁监督与指正的小孩全然不同。

 

每个身为父母的人都必须接受一项事实: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当你读到这段文字,你的孩子其实正在慢慢离开你,逐渐切断他与家庭之间的“脐带”。这当然很让人哀伤与不舍,却是一项不变的事实,也是为人父母者养儿育女的目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我们的种种人际关系里,非常独特,因它的终极目标是分离,而不是联结不断。有时,孩子的离开会让你很难过,因为你全心全意放在他的身上,不希望他离去。我们正是要他可以应用从你那儿所得来的力量来离开你,为他自己寻求那条走向独立的道路。


你的小孩怎样从你那里内化恩典与真理,将影响他以后怎样去处理所面对的人际关系、责任、压力、诱惑、挫折。因此,让界线对谈成为你们生活的一部分吧!


界线对谈不只可以把一些美好的特质放进孩子的性格内,而且能帮助他体验真正的现实生活。在现实世界里,朋友或约会交往的人将与他有冲突,如果父母曾让他为其行为的后果负责或对其行为设限,他在以后的界线世界里将会比较容易适应。

 

实用的指标

1.采取主动

问题一发生时,你必须能马上当场指正。拖得越久,对方将越是无法看出他的作为与你的指正之间有什么关联,甚至会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要等孩子自己去意识到他的行为问题,至少刚开始时不要如此。那是你的责任。假如你们的界线对谈顺利,一段时间后,他将不再需要你的协助就能自己去察觉到问题了。我的小孩便很习惯这种过程,当我发现他们做错事,他们有时会觉到问题了。

 

你应该采取主动,却也必须行事温和。假如你认为问题已严重到无法等待,一定明说,但不要在盛怒下或可能意气用事时去与对方对话,要确定你可以冷静地处理事情后才行动。记得,界线对谈必须至少有一个“成年人”在场,而那个人应该是你。

 

2.保持交集或联结

当你在纠正小孩时,牢记在情感上要与对方联结。

规则若没有感情一定会导致叛逆。”

 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解释,在感情上与他联结、沟通。

 

3.提供四项要素

任何对孩子具有管教作用的健全界线对谈,都必须包括四项要素:爱、真理、自由、现实


,可以让你的小孩体会到足够的恩典而能忍受真理,不至于难过或认为你不喜欢他。


真理,可以为他所渴望去做的行为提供规范或纪律,而让他懂得你对他的期望,知道什么可行或不可行。


自由,可以让孩子“选择”怎样去响应你的要求(有关安全、具危险性,或他还没有能力自己应付的问题则除外),而学会去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


现实,则是让孩子明了他在自由地选择抗拒或不听从你设定的准则后所必须面对的后果。


4.不只是对谈而已

对成年人,你常常只需要找对方界线对谈即可。只要让对方警觉到他的问题,把你的期望或要求全讲清楚,然后问题便可能顺利解决了。小孩子不一样。他们仍在那种试着要把话语和经验联结在一起的阶段,他们所需要的可能不仅是找他们来次对谈或口头上的警告而已。


正如先前所说,你必须对你的小孩有执行“因果律”的准备与决心。很多父母以为只要找小孩谈过后就够了,其实,你还必须帮助小孩了解你不只是说说罢了,之后还会有实际的行动来配合的。


5.容忍与感同身受

在界线对谈时,你的小孩可能会觉得你似乎不爱他了,而你就是再怎么解释也无法说服他的。但这也不是你试着证明你爱心的时候,而是你需要耐心地容忍他的抗议、怒气、对你感情的疏离,以及能以同理心了解他内心难过的时刻。

 

父母要能这样做到很困难。我们常以为只要我们所说的话语都符合逻辑,说得具体明白,孩子便应该能接受才是。有时,这是事实,却不能期待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尤其当小孩情绪化时。真正具有疗伤效果以及能与对方联结的方式在于:再三地显示出你对他的了解与能感同身受。

 

你并不是在摆高姿态,而是协助小孩能在你的爱心扶持下,去消化、吸收有关限制或界线的意义。

 

6.知错能改

假如你的小孩对你的看法正确无误,便不要固执或一味强辩。必须反省自己,以你平常如何评断他的方式去评断自己。这不是说你们的界线对话便必须停止,只不过稍微迂回一下。让小孩了解父母并不是光说不练,而是能知行合一的。


7.记得小孩的年龄与成熟度

按照小孩身心发展的成熟度来做适当的界线对谈。孩子们都会经历很多情绪、人际关系以及知性发展上的改变,试着以深入浅出,适合小孩的年龄层或小孩可以理解的程度去与他们沟通。


而且,不要以为小孩情绪上的年龄一定会与他们实际上的年龄一样。有些小孩很成熟,有些却还很幼稚。比如,有时有些青少年的心态根本就像是三岁孩童而已。面对这种情形,你必须有些顾虑才行。试着了解你的小孩心智成长的程度,这样在做界线对谈时,才能以对方理解的方式来传达你的信息。

 

8.避免愧疚的信息

与小孩对谈时,避免传达那种会使他感到愧疚的信息。愧疚感是无法帮人体验到真理与恩典的。相反的,只会带来那出自律法的怒气与谴责:“律法是惹动愤怒的。”于是,愤怒不是临到你身上就是小孩身上。

 

你的说法必须明确直接,却不要让对方有愧疚心理

对比:1.“你这样喝酒根本是想要气死你的父亲和我!”

            2. “你的父亲和我都很担心你酗酒的问题,因为那已经影响到你以及我们每一个人了。我们不希望这个问题继续存在下去,必须一起尽快来解决这个问题。”

 

9.把对方的抗议与怒气正常化

当你管教小孩,必须处理他心智上的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节制与冲动。你会对他那些需要改善的个性问题加以设限以及有所要求。这是称职的父母必须有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观念。

 

10.对小孩想要操纵情势的心态先有心理准备

找小孩对谈时,他或许会尽可能地逃避责备、责任或他所必须承担的后果。他可能会试着让你转移焦点,怪罪于你,或说你不公平。


11.允许对方感情暂时内缩,但不能为期过久

当你找小孩对谈时,他可能会因怒气或失望之故,在情绪上退缩、自闭,与你冷战、疏离起来。


因为小孩其实也需要有些自由来与你保持一点距离的,或暂时没有“那么的爱你”。当他的情绪内缩到自己的极限后,自然会回来找你联结。所以,不要一直紧追不舍,让他自己回来找你。


只是,如果他在感情上的自闭或内缩似乎没有慢慢消失的迹象,反而已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那你绝不可漠视或疏忽。

 

小孩需要你给予他那以爱心浇灌所培养出来的真理。他或许不会自己来跟你索求,但如果你可以使其成为你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他将会充分享受到那些丰盛、甜美的果实。






四 跟你的成年子女


什么是所谓的“成年小孩”(Adult Child)呢?这种说法似乎很矛盾,只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成年小孩便是你那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然而这种说法若是确实无误,你便可能不需要阅读这一章了。


换句话说,假如你的孩子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长大”的话,你们之间便不需要有什么棘手的对谈了。你们之间将像朋友或成年人一样和平相处,分享事物,互相帮忙,享受多代同堂的乐趣了。

 

对已经长大成年的儿女,你不必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了。你不必再是他们一切需要的来源;不是那位需要保护他们,免受未成年之前本身的不成熟,与来自外界那些伤害的监护人了;也不必是那必须监督他们、确保他们为人处世都能尽责的管理人了。你的任务终于达成,可以开始享受完成使命之后的好处或利益了。

 

这是上帝的计划,你的孩子理应“离开父母”,你将无担一身轻了!是不是呢?而且,当你年老体衰后,你的孩子还有责任照顾你,为你过去所付出的辛劳来孝敬你,以报答亲恩。我们当然希望一切如此美好!

 

但对有些家庭来说,事实并不总是如此简单或顺利的。

很多事情会干扰到这种理想状态,于是,身为父母的人发现他们仍是已成年孩子的父母。他们长大成人的孩子还是一名“孩童”,他们还是对方许多需要的来源,监护人、管理人。基于某种原因,他们的孩子并没有真正完全长大担负起那些责任与角色!


有时,谁都没错,就是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然后你发现你仍必须监管一个成年人,为他的生活操心。


也有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因为你无法从那父母的角色转换为儿女们成年的朋友。也就是说,你的孩子其实可以自己好好生活的,是你无法放手,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告诉对方“应该”如何过日子,“应该”怎么做才行!

 

要等多久才算“够久了”

 假如你的孩子已经是一位成年人了,却还是不能承担自己的生活,你需要等多久的时间去“促使”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到底要等多久,才会终于发挥功效呢?呢?


如果你那帮对方的模式沿用已久,也没能真的帮上什么忙,那么,就是再给予更多“同样的支持”,也不可能改变什么的。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你必须开始改换角色,不再成为孩子的资源、监护人、管理人,让孩子自己去接管这些角色与责任。

 

你到底该怎么做呢?

建立界线,让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你去替他做。假如你真要伸出援手,先决的条件便是他必须完成他分内的事情才行。


假如你想供应他金钱上的资助,他必须先愿意尽他的职责,比如:继续学业或努力寻求工作的机会。如果他无法遵守诺言,便让他自尝苦果。

 

面对较轻微的问题

有时,一些年轻的成年人也会像个小孩子一样,不愿去为他们所应自给自足的东西负责。假如你觉得你所给予对方的协助已超过你自己的限度了,便不要再扮演那无止境供应对方“来源”的角色,这样对两方才会有真正的帮助。


所以,不要屈服在内心的声音:“我怎么可以跟她说不呢?她是我的女儿啊!只要是父母,一辈子都是父母啊!”这并非事实。小孩长大成人后,你教养儿女的职责便应该停止了,你所换来的也应该是一个成年人才是。

假如你仍继续担任“父母亲”的角色,将会有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即使对方外表穿的是成年人的服饰。

 

对待你的孩子像个成年人


 

当小孩长大成年了,便要对待他们像你所关切的、生活在你周遭的成年人一样。


在生活里,面对面处理事情的对象,其实大都是自己的家人。为了现在与将来,为了彼此之间能有长期和谐的关系,你必须能去正视冲突与解决问题。这或许是你们敞开心胸对谈,成为一个以爱心说真心话的家庭的时候了。若能如此,很多伤口都可以愈合。


学习放手

你那种希望继续当“儿女的父母”的想法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你很难自己看清或愿意承认的问题。毕竟是你帮小孩换尿布的,帮孩子做一切的事情,你应该得以继续控制他们的生活来回报你所付出的辛劳才是!何况,在你内心深处,有时你难道不觉得真的只有你才可能知道什么是对他们最好的吗?这或许是事实,但你如果试着要继续监管他们,小孩永远不懂得如何为自己去学习独立的。


有时,因为你喜欢对你的成年小孩说他们“应该”如何又如何,或试着在某些地方继续控制他们的生活,使得原先就很困难的界线对谈,更是难上加难了。



你要脱离父母的角色,成为儿女的朋友。

以下是一些诀窍:

1.道歉

“为你自己所应该负起的那一部分责任”。告诉他说是你紧抓着“父母的角色”不放而未能好好地成为他的“朋友”。为你那因此引起的任何问题致歉。告诉他你希望能与他建立崭新的关系以及一起讨论应该如何去改进才好。

 

2.以彼此同等的身份对待

不要再把你长大的孩子当成是一个十岁的小孩看待。要以平等的心态待他,不要把自己视为“高他一等”。

 

3.要有信心

在你建议他“应该”怎么做之前,先想想看你到底是把他当成一个大人还是那种“只有爸爸妈妈才知道怎么去过生活”的心态?


4.尊重个体性

所谓的“离开父母”牵涉到空间与自由。当你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独立生活时,你必须注意自己是否会侵犯到他的独立性或会觉得自己因此受伤了。他已经有他自己的生活了,很多时候并不包括你在内的,何况,你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才是。


5.尊重自由

一个自由的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你当然可以对你朋友的选择有些意见,有时,甚至可以自由地说出你个人的看法,然而说过之后,你的朋友便应该有权去选择要怎样做。记得,你成年的孩子也应该有自由做自己的选择。


6.接受你的儿女

和儿女沟通时,不要带有那种会让对方感到愧疚的语气或信息。假如你还是以愧疚、羞惭或谴责的方式来论断他们,那么你自己依然紧抓着父母的角色不放。你必须接受你的孩子,不要论断。



成为对方的好友

希望你能从以上的建议中看出来“父母和子女乃是朋友”是生活中最好的人际关系之一。这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而这种关系和你如何去与儿女沟通更是息息相关。


你可以在沟通中让他们知道你尊重他们的成年期,渴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并不是要当他们永远的父母。假如你可以这样做,你将会发现你拥有的是最美好的情谊之一。







来源:《界线对谈——谈判艺术的技巧》

作者:Dr. Henry Cloud,Dr. John Townsend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作为读书笔记摘抄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