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脉搏,建设工商管理学科 ——专访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梁琦教授

来源: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王晓丽    11/10/2017

3406


      【中国MBA教育网讯】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有幸入列,管理学院师生备受鼓舞。我们将陆续推送系列专访,邀请师生一起畅谈“双一流”工商管理学科建设。


1510299813983949.png


      梁琦,女,经济学博士(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现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首席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等发表论文百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数十篇。专著《产业集聚论》在商务印书馆连续印刷四次,被学界引用2026次(根据“读秀学术搜索”检索),是国内文科学术专著被引最多的著作之一。翻译诺奖巨著《空间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学界引入空间经济学,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北四名校发起并组织中国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连续七届已成为学术品牌。三次获得中国国际经贸领域最高学术研究奖——安子介奖最高奖,两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连续三年提案入选广东省委书记亲自督办的“一号提案”并获省政协优秀提案奖。



问答


1、谈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是荣誉亦是鞭策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您怎样看待中大管院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梁琦教授(以下简称“梁”):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我们是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并不表示我们就是双一流了。能够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名单,说明我们工商管理学科是学校里的优势学科,在国内也是优秀行列。能够进入这个名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动力,激励我们朝着世界一流学科方向迈进,也会使我们学院更有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认为,它固然是一种荣誉,但更多的是一种鞭策,让我们往“双一流”的目标更多地努力。



2、谈科学研究:不空想不空谈,解决实际问题


      记:中山大学强调践行服务社会责任,您作为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又是省政协委员,还是省政府参事,您可以跟我们谈一下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话题吗?


      梁:罗俊校长提出“三个面向”要求,即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三个面向”是相辅相成的,且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泉。经济管理是社会科学,没有哪一个社会科学理论是凭空想像的。要想做前沿性学术研究,首先要从实践中去发现现实问题,然后根据你的理论素养,去把这些现实问题归纳成科学问题,用科学方法去探究,才能做出前沿性的成果出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是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它们也正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源泉。2013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了一篇文章(编者注:《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当时城镇化是国家重大战略,但是,就中国城镇化道路而言,究竟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镇为主,争论已久。虽然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城镇化的路径已从国家层面得以明确:将户籍制度改革列为我国城镇化的关键,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逐步放宽大城市,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实施差异化的户籍放开政策。但现实是:农民并不向往小城镇户口,甚至在一些发达地区如珠三角,有些大学毕业生盼望能将户口转回农村。这说明户籍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而户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力流向,这就是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城市层级体系一说,而合理的城市层级体系就是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进而用空间经济学探讨户籍制度对优化城市层级体系的影响。根据这个研究,我在当年的省政协大会上发言说,趁着北京上海都在控制户口,广州深圳应该大胆放开落户限制,趁机吸引人才,“再造孔雀东南飞”。这个建议起到了作用,当年省公安厅给我公函说明他们在放松落户条件上做了哪些工作,后来我们省也提出了再造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战略。而关于城市层级体系之说,也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群建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带了头,这几年关于城市层级体系的研究多了起来,今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还设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层级体系研究的重大项目。近几年来我关心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因为在一线调研中,在与企业家的交谈中,我感受到经济脱实向虚困境,企业的日子很艰难。我也为省委省政府制造业立省、制造业强省战略做了些工作。我现在做学术研究,一定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某个现实问题,应用我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去探究,不会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不会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哈。



3、谈课程改革:跟上时代变化,新概念新理念要进入课堂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您怎样看待中大管院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梁:我们要紧跟新时代。当今世界正处于技术变革与工业变革的交汇口,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工商管理学科是社会科学,应该是对社会的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新常态感知最快的、反应最快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工业新四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新名词新概念,两年前听都没听说过,但这正是当前我国新经济的着力点,是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全球先进国家工业新发展的趋势。要让这些新概念新理念尽早进入课堂。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些诸如《产业经济》、《工业互联网》、《工业4.0》、《互联网+》、《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标准化》、《流程再造》这些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行,课时多少也没关系,教授领衔联合开课也行。我们要围绕学科建设加强师资力量,集中并整合教学资源,鼓励老师们联合开设新课程。不论对本科还是MBA,一定要让学生感触新时代的脉搏,紧跟新时代的步伐。这对我们老师的知识更新也是个挑战,而且这里面有大量的理论空白可以去探索去填补,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研究。很多新名词新概念过去闻所未闻,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当下。前年国家有关部委,从南京到广州,找到我,指定要我承担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先进工业国家动态与我国现状,我才知道在新经济下,我们国家必须加紧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后来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写进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一段话。中山大学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湾区经济,这里有一批引领世界潮流的企业,比如华为、腾讯,大疆…,这里有培育一流工商管理学科的最好土壤,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上个月我和大疆董事长李泽湘教授交谈了几个小时,香港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马化腾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现在想的是从AI、微电子、机器人、能源材料…等发力,产业创新,打造世界新硅谷。他们都是科技研究和产业创新的实干家,他们积极投身于产业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如果我们的产业理论、企业管理理论跟不上,那么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经济管理理论工作者又有什么用呢?实践已走在前面,理论要紧紧跟上才是。这就是那天我和李泽湘教授两三个小时的交流中最深的感触。那天晚上,我参观了松山湖机器人学院。晚上十点多了,实验工场依旧灯火辉煌,学生们一个个正聚精会神地在机器旁操作,各人面前还有一台计算机。这里既不同于我们大学的图书馆,也不同于企业的生产工厂,这是新一代的工科学生。那么我们如何培养新一代的工商管理学科学生?这也是我们打造世界一流学科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4、谈课堂教学:科研滋养教学,鲜活课堂 


      记:看到您在教材编著方面成果显著,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的?


      梁:你是指我编著《国际结算》连续三届被遴选为国家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规划教材吧。这本教材在全国发行量很大,有200多所大学使用,因为它是国际商务专业必修课,任何一个开放经济体中,对外贸易往来都是常态,有对外贸易往来就有国际结算。前不久高等教育出版社找我要我准备第四版修订了。每一次修订,我都感到有压力:如何将最新的变化写进教材中。譬如,过去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及台港澳地区等,现在得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过去常有的贸易纠纷是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现在可能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眼里我们是发达国家,地位变化了,等等。还有很多信息技术带来的结算方式的变化等。一想到全国的莘莘学子们,我得认真去修订。


      科研是可以滋养教学的。本科教学,文科老师应该比理科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我曾经是个数学教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讲微积分讲代数,懂不懂那“皇冠上的明珠”没多大关系,一本吉米多维奇的习题集,几十年过去仍然是最经典的,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是对于文科老师,如果只是讲书本上的东西,那实在是远远不够的。我的课是实务性很强的课,讲到实务上的规则不好发挥,我也会讲很多案例。如果那天需要全讲规则的,我会先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我要讲100面,你们做好思想准备,跟不上或没听懂,课后自己去看书。在我看来,文科的东西,能写在教材里,学生就能基本上自己去看懂,重要的思想需要老师阐释,而这些阐释中,就融合了老师自己的研究。没有研究的人难免不照本宣科了。大学的区别在于教师的区别,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做不做研究。工商管理必须与社会接触,不像数学那样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所以做研究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发表论文是一种形式,做课题搞调研也是一种形式,同样,做企业咨询做政府智囊也是一种形式。我很难想像对于社会科学,不做研究的老师能讲好课。反过来,凡是做研究的人,我都相信他的课会讲的好。研究做的越多,课堂就越鲜活,因为表达能力对于大学文科老师应该不是问题,肚里有货讲不出来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在文科教师身上。


      我在课堂上,会尽量将观察到的经济发展变化和自己的研究思考讲给学生听。作为政协委员和省政府参事,我有许多一线调研的机会,能够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面,也有很多为政府出谋划策的机会,这些实践都滋养了我的学术思想,也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



5、谈人才培养: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需要科学精神


      记:那您认为工商管理高素质人才在当下应当具备哪些精神呢?


      梁:工商管理学科并不是培养企业家,事实上,那些优秀的企业家都不是本科学工商管理出身的。但国家和社会都需要企业家精神,我们要营造培养企业家的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的精神。近期,中央第一次出台关于企业家的文件(编者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一个风向标,说明国家也很重视怎么样培养企业家精神。这对于我们工商管理学科的建设也是个契机。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细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企业家成长,才使得今天的中国有引领世界的企业,使得中国经济支撑大国地位。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就已是世界第一大国,互联网虽然起步晚,但快速成长,如今也是与世界争霸的地位,这些都离不开企业家的作用。纵观全球,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都是企业家起了很大作用,企业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做出了最大贡献。企业强大的社会,一定是具有创新力、朝气蓬勃的社会。


      企业家精神的三维度是创新、敢冒风险和主动开拓,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但光有创新精神还不够,还要看你往什么方向创新。我认为,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还应加上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科学精神。过去我们国力不够时,譬如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科技和工业还不够强大,经济理论界定义“创新”时,将其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大类。我们真正的从无到有的创新很少,所以我们将在模仿中加入新元素也视为是一种创新,命名为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不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所以,我们提企业家精神时也不会提到科学精神,人们印象中科学家和企业家也是两类人。但现在不同了,我们真正进入了新时代---一个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中国企业面向世界的竞争也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要想成为全球先进的企业,你就必须进行科学研究;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你就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反过来,科学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只要具有敢冒风险和主动开拓的精神,就可以成为一位企业家。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可以颠覆人们对企业家的认知。任正非已在全球建立了28个研发中心,集聚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科学家。但是去年任正非就说了,华为现在的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下一步是要进入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这是一位企业家的境界,这在过去的中国是想都想不到的。腾讯去年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今年成立了西雅图AI实验室,集聚了一批人工智能顶级科学家。现在马云也要跟上来了,前不久高调宣布要建达摩研究院。而大疆科技董事长、本身是一位科学家。他的研究生汪滔搞的大疆无人机,是极少数可以做世界一流产品的中国公司之一,作为引以为傲的民族品牌,饮誉全球,占据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市场近70%的份额,在民用无人机领域一骑绝尘,无人匹敌。所以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应该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科学精神。在人工智能新时代,科学精神可是说是企业家精神的魂。今天我们讲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基础理论的创新。相应的,世界一流的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要高度重视提升科学素养,人才培养要大力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工商管理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具有很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人才,这是一个全新的导向,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至于如何提高科学素养,是应该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很好体现的。




1510299935572636.png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